採訪:吳沛憶議員 撰文:萬華附近走走 攝影:Ace Liu 艾思流影像

鄰近捷運站2號出口的龍山商場(飲食部),常被觀光客忽略,卻餵養好幾代的萬華老饕、行政大樓辦公人員,堪稱本地人的祕密廚房。周記芋圓冰、香義鍋貼、億香魯肉飯等老店,採用祖傳秘方,用料實在、價格平實。龍山商場(飲食部)會長、忠義號第三代老闆陳忠軒和蘇記、龍夜香燒臘,更是從第一代龍山商場時期就比鄰而居,見證此地興衰。

老字號便當店忠義號,招牌上寫著成立1975年,其實可以往上追溯到龍山商場第一代時期,以平價多元的菜色,餵養當時廣大的勞工階層。

歷經四次更迭,2004年11月搬至現址,由第三代陳老闆陳忠軒接手,菜色更多元,超過10種主菜、20種配菜,全由老闆夫妻兩個人負責,親至環南市場挑選魚貨,除了常見的雞腿、排骨,還有牛楠、鮮魚等。醃料傳承古法,以七樣香料、醬油、糖和米酒醃漬,考量到熟客年紀偏長,菜餚偏軟、好入口。

搬遷至萬華車站時,一樓為百貨、服飾,二樓為餐飲、倉儲,74攤餐飲安置戶僅剩10餘攤,「一間店只分到一坪,我們還是跟別人租,才有五坪的空間。」

生意慘澹,店家都在苦撐,即使搬遷至現在的龍山商場,增加行政大樓的辦公人流,且鄰近艋舺公園,但已失去聚集經濟,不再居交通要道,甚至還曾面臨招商不足的困境,後因政府鼓勵創業,臺北市就業服務處減免租金,才達到滿攤的狀態。

沒料到這次受到疫情影響,幾間休業,僅餘13攤。對留下來的攤商來說,人流銳減,人事、清潔、公用水電成本增加,壓力沈重。

第四代陳緯眼見家中營運面臨困難,決定運用自身專長,他本來是金融業的行銷企劃,正值轉職期間,開始將忠義號上架外送平台、經營網站及評價,「至少要讓外面的人也找得到我們。」並邀約好友及部落客,不只行銷自家,也ㄧ併推廣龍山商場、周遭的店家。

陳緯進而追溯自家歷史,發現早在大正11年(西元1912年),曾曾祖父就有飲食業的登記紀錄。聽蘇記的老闆娘細數第一代龍山商場的地理關係:「當時分為飲食部、百貨部、次百貨、布衣、估衣二手市場。我們在龍山商場第二排第一家,你阿祖是第六排第二家,以前賣肉羹⋯⋯。」

陳緯一邊摸索歷史線索,一邊展望未來可能,他觀察到近年的返鄉創業潮,「龍山商場交通便捷,有地利之便,如果大家可以合作,吸引年輕人進駐,是不是能讓這個地方不一樣?」雖然疫情重創萬華,卻成為兩代之間共同討論在地發展的契機。

原文刊登於《陪你報報》第五期,台北市議員吳沛憶辦公室發行

2021年5月台灣Covid-19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,三週內萬華染疫破千,桂林路、康定路、和平西路三段、梧州街範圍被匡列為高風險地區。部分攤販另尋棲地,歷經顛沛流離,仍堅守艋舺一帶,與在地文化共存共榮。
陪你報報第五期,封面企劃「萬華入口:疫後新生活」,我們從萬華的心臟地帶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人們,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重新調整步調,開啟新頁。
2021年5月台灣Covid-19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,三週內萬華染疫破千,桂林路、康定路、和平西路三段、梧州街範圍被匡列為高風險地區。部分攤販另尋棲地,歷經顛沛流離,仍堅守艋舺一帶,與在地文化共存共榮。
陪你報報第五期,封面企劃「萬華入口:疫後新生活」,我們從萬華的心臟地帶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人們,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重新調整步調,開啟新頁。

/ 更多陪你報報5 /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