採訪:吳沛憶議員 撰文:萬華附近走走 攝影:Ace Liu 艾思流影像

在龍山地下街一樓按摩、玉石攤等琳瑯滿目的攤位中,柳隅茶舍獨樹一格,裝潢古樸素雅,專賣台灣茶、古早味小點,小當家小橘親到產地,與製茶師深度交流,就為了向國際推廣台灣獨有的風味。

柳隅茶舍成立八年,由小當家小橘及母親柳姨經營,在正式成立前,柳姨的店面曾歷經多次搬遷、轉型,成為舊龍山商場唯一還堅守地下街的店家。從龍山商場、萬華火車站站前臨時安置、龍山寺地下街二樓到地下一樓,販售品項及風格迥異,若不是熟悉內情的朋友,可能也難以辨認幾間店的關聯。

最一開始柳姨和丈夫經銷媽媽裝,位於和平西路一側,「不是在商場裡面,在露店範圍,和平西路、西園路,露店範圍都是店面,有賣金銀、服裝、鞋店,酒間、私娼在比較後面。」當時景象熱鬧,「現在(三水)市場十二點收攤,當時可以做到晚上七、八點。」

龍山商場拆遷,柳姨被安置到萬華車站前,後到龍山寺地下二樓,市府安排,由被安置戶自組團隊,多人合股經營店面,最年輕的柳姨被派為代表,轉行經銷素食,2005年,她印象深刻,「其他店家都已經在試賣了,我們在中秋節過後,九月十七日,下午2點開幕,鳳梨酥、麻糬、蛋糕等,到晚上10點,賣了5萬!」

望眼世界,深入台灣產地

前景看好,結果還不到一個月,周遭的店家、房東陸續起了紛爭,幾乎全數撤退,最後經過民代介入協調,政府以一個攤販證八十三萬四千元的價格買回。整層樓只剩柳姨一間店,她改賣茶、咖啡、輕食、現打果汁,勉強維持生計,後來加裝KTV,用一條歌20元增加收入,有的客人卻點了一杯茶坐整天,只聽歌。後因市府規劃將地下二樓改造為龍山文創基地,柳姨遂被迫搬遷到地下一樓。

小橘擔任外商公司的業務,不忍母親辛苦,決心突破現況。相較於柳姨且走且戰,小橘一開始就擬定目標和方向,她精通英文、法文、粵語,於是設定以國外旅客為主要客群,不提供餐點,專注販售高品質的台灣茶,他熟知專業的泡茶流程,提供桌邊服務,推廣茶的風味與知識,卻不追逐儀式,而是專注於本源,她總是對客人說:「茶好,怎麼泡都好。」

為了解台灣茶的特性,小橘到產地研究,跟茶農學習炒茶,在高端台灣茶的市場持續深耕,直到2020年四、五月,國際訂單趨於穩定,長久堅持的小徑逐漸出現曙光,沒想到疫情升級,客人無法來台,雖然有老顧客改用視訊和小橘泡茶,但一切彷彿砍掉重練,「像二次創業。」小橘說。

柳姨卻很看得開,歷經大風大浪,她的笑容依舊燦爛,在小橘希望轉型時,她早就做足最壞打算:「我想說至少熟客還可以留三成,我沒賺沒關係,不要虧本就好,結果一個熟客都沒有。」

萬華龍蛇混雜,柳姨只求問心無愧,水果一定挑最新鮮的,對熟客照顧入微,讓熟客出差一定帶伴手禮來,但是她連五元、十元的小費都不願收。她看著小橘一路堅持,默默守護,疫情期間,她撿茶枝、整理空間,挑著能做的事情盡量做。

小橘有段時間陷入低潮,這一年來不斷嘗試,尋找在台灣的客群,為同樣堅持的小店選茶,與在地凝視咖啡合作直播,成立「找茶聊是啡」平台;跟茶農開發了「萬華茶」,以傳統古法製茶,費工耗時,卻喝得到厚實的韻味。對她來說,時局再怎麼困難,路走來走去,她跟柳姨一樣,不會失去最初的堅持。

原文刊登於《陪你報報》第五期,台北市議員吳沛憶辦公室發行

2021年5月台灣Covid-19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,三週內萬華染疫破千,桂林路、康定路、和平西路三段、梧州街範圍被匡列為高風險地區。部分攤販另尋棲地,歷經顛沛流離,仍堅守艋舺一帶,與在地文化共存共榮。
陪你報報第五期,封面企劃「萬華入口:疫後新生活」,我們從萬華的心臟地帶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人們,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重新調整步調,開啟新頁。
2021年5月台灣Covid-19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,三週內萬華染疫破千,桂林路、康定路、和平西路三段、梧州街範圍被匡列為高風險地區。部分攤販另尋棲地,歷經顛沛流離,仍堅守艋舺一帶,與在地文化共存共榮。
陪你報報第五期,封面企劃「萬華入口:疫後新生活」,我們從萬華的心臟地帶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人們,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重新調整步調,開啟新頁。

/ 更多陪你報報5 /

One Reply to “陪你報報|柳隅茶舍:八年烘焙「萬華茶」,堅信本位價值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