採訪:吳沛憶議員 撰文:萬華附近走走 攝影:Ace Liu 艾思流影像

百年老店兩喜號,早在1921年就在龍山寺前挑扁擔賣魷魚羹,現由第四代陳輿安接手,風格煥然一新,除增加虱目魚肚、滷肉飯、炸牛蒡等品項,並提升每一道料理的精緻度,讓小吃除了吃飽,也能吃巧;店面重新裝潢,西園店二樓增設文化館,記載店家歷史及精神,翻轉大眾對傳統小吃的刻板印象,連總統、知名影星都曾慕名而來,成為座上賓。

別人看兩喜號現在光鮮亮麗,陳輿安卻永遠謹記最黑暗的一段時期。老家鄰近隘門,兩喜號從扁擔到小店面後因龍山商場拆遷,改在西園路上擺攤,從深夜10點到隔天早上7點,客人來自五湖四海,多為角頭、酒客浪流連,「喝酒、拿菜刀拼命的,真的是夜市人生。現在大家講好像很fancy阿,其實大家都是流血、流淚出來的。」

深刻體會過父母一輩的辛勞,輿安心甘情願從基層做起,企管系畢業,當同學創業當老闆、上班族,他放棄知名唱片行的工作機會,回家準備傳承百年的滋味,第一年,「早上八點,中央廚房蹲在那裡切菜、炒米粉,中午到門市服務客人,晚上洗碗。」

第二、第三年才以企業化的角度重新規劃,先從行銷面加強,擴展年輕客群,「剛開始連創FB、IG都遭到反對,長輩不知道,也沒有人教我。」

疫情重挫,再次走出同溫層

整理老店故事、重新定位品牌、店面裝潢改裝、加強員工訓練及服務流程,「好不好吃是一回事,整齊最重要。口味與否很主觀,乾淨與否是客觀。」西元1998年剛好週休二日政策開始,國內旅遊興起,旅遊雜誌、行腳節目推波、台北市政府頒發台北老店,外地人來萬華,十之八九不會錯過兩喜號,加上近年老店改造,兩喜號形象煥然一新,甚至屢登國際媒體。

誰知今年五月,疫情爆發,外地人不來萬華了,在地餐飲店家收入瞬間降至一成不到,無一倖免,輿安與店內夥伴全力調整,在最短的時間內上架外送平台,才讓兩喜號的百年基業持續飄香。

「我爸有一天跟我講謝謝你,我嚇到。」輿安承接家業六年多,即使報章媒體露出、獲獎受邀至總統府,內斂的父親陳秉駿都未曾正面肯定,反而提醒他潛心管理店務,勿因名氣而失去本心,但是這波疫情,全家共同面對突如其來的未知,擔憂、茫然、拉扯、溝通、調整,這一代的成長,長輩看在眼裡、記在心裡。

百年老店上架外送平台,堅持不漲價,壓縮利潤也得撐下去,在疫情期間,還增加二道新菜色,父親管理中央廚房,負責研發、量產,媽媽控制預算,輿安擬定行銷策略及出餐流程,全體神經緊繃,店內夥計多為老一輩的阿姨,除了要熟悉點餐系統,還要集中在11-12點完成所有餐點,全力合作度過難關。

原本UBER EATS、FOODPANDA外送範圍限定三公里,輿安開拓店內訂餐平台「兩喜點」,範圍擴大至八公里,當外地人不來萬華,兩喜號放眼台北,主動出擊。八月父親節,父親跟輿安道謝,「現在至少能讓店裡繼續走下去。」輿安笑說壓力變更重了,「一個好的城市一定是新舊並存,萬華發展最早,這波疫情,在地人都這麼辛苦了,還自掏腰包,展現艋舺人的性格,我沒有辦法說影響地方多少,但就把自己做好,帶來正面的力量。」

原文刊登於《陪你報報》第五期,台北市議員吳沛憶辦公室發行

2021年5月台灣Covid-19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,三週內萬華染疫破千,桂林路、康定路、和平西路三段、梧州街範圍被匡列為高風險地區。部分攤販另尋棲地,歷經顛沛流離,仍堅守艋舺一帶,與在地文化共存共榮。
陪你報報第五期,封面企劃「萬華入口:疫後新生活」,我們從萬華的心臟地帶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人們,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重新調整步調,開啟新頁。
2021年5月台灣Covid-19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,三週內萬華染疫破千,桂林路、康定路、和平西路三段、梧州街範圍被匡列為高風險地區。部分攤販另尋棲地,歷經顛沛流離,仍堅守艋舺一帶,與在地文化共存共榮。
陪你報報第五期,封面企劃「萬華入口:疫後新生活」,我們從萬華的心臟地帶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人們,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重新調整步調,開啟新頁。

/ 更多陪你報報5 /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