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萬華附近走走 攝影:Ace Liu 艾思流影像

今年「新富町文化市場」開幕第五年,舉辦「新富有樂市」活動,「以市場生活為號召,結合實驗樂趣、創意行動的城市探索,透過音樂、市集、藝文、設計等多元形式風格的展演活動,連結社區文化動能,打開地域活化的想像。」

主視覺插畫家是我很喜歡的 Croter Illustration & Design Studio,色調溫潤不失活潑,角色穿越建築的概念也好讚。活動內容包括週末劇場、實境遊戲、秋日市集,明日咖啡還有期間限定餐點香蘋肉桂佐冰淇淋鹹光餅、青草紅酒泡泡,消費滿額(忘記是多少)會送明信片。

上禮拜去看週末劇場,是在地「曉劇場」的定目劇《新富流洸》,時間只有短短20分鐘,三個演員的特色鮮明,交叉呈現了不同時代的角色,跟觀眾很有互動,看到攝影師在拍,還說:「要拍美一點。」發送幸運餅乾的時候,融入買菜送蔥的概念。演出中段一度融入採訪人聲,背景音是吵雜的市場,是我最有感的片段。

一口新富:新富町文化市場常設展

今年新富町文化市場也重新規劃常設展,明日誌有報導完整的策展理念和規劃,我就不贅述了,只快速紀錄我的感想。

設計團隊是「山陽山陰」,我很喜歡他們的策展概念,一口的口代表新富市場的形狀,象徵市場裡的攤販,也隱喻市場和味覺記憶的連結。在策展論述、展區標題的部分,用了許多異材質,金屬、木造、燈箱等,看的當下只覺得活潑,後來得知策展團隊的用心,「無違和的融入日式混凝土建築之中,讓大家欣賞展覽同時,也感受到建築也是這裡的一部分。」

展覽分為三大脈絡:都市中的一口(文化、果核)、艋舺中的一口(新富)、市場中的一口(滋味、生活),並從五大子題切入。我特別喜歡石造攤台上,關於新富市場過去的新聞資料,從黑白印刷的日文報紙到全彩中文的新聞資料都有,不用特地解說,觀者也能從整理出的簡報,感受到這個空間曲折的歷史以及對周遭的影響。

常設展2.0其他部分並沒有很打動我,我認真想了一下,可能跟我過去對新富町團隊的印象有關。在最初規劃時,他們就保留新富市場的攤車、製冰室、排水設備,還用模型仿造了市場一隅;抽屜拉開,可以看到日本時期的商業分區圖、市場空間圖;將市場攤販、周遭居民的生活記憶編輯成冊,出版《市場歲月》,簡而言之,在新穎、明亮的空間當中,我還可以感受到舊市場的記憶。

現在雖然很多元素還在,但總覺得失去了什麼,當市場裡的東西,變成展板上的文字或櫥窗裡的選物,市場反而離得更遠了。這很弔詭,因為萬華老城咖啡香最近也在選物,更值得我反思,我需要花點時間再感受一下。

山海基隆·桃花內壢:元智藝設地方藝術工作營

特別想推薦正在半樓仔展出的「山海基隆‧桃花內壢」,這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十年以來的成果展。他們自2010年開始走入「地方」, 2010年在內壢里成立「桃花工作營」,2016年在基隆市成立「山海工作營」,希望能重現屬於台灣地方的生活、文化和美學。

很喜歡他們的介紹「不是社區營造,不是藝術介入,也不是地方創生,而是走入『地方』,和居民一起生活工作、創作與學習。」社區營造、藝術介入、地方創生這幾個詞,常常都是一群人好像為了地方做什麼,甚至想改變地方,走入地方的說法,似乎更為了自己(學生)對台灣文化的探索及挖掘。

十年的紀錄提供給其他正在地方上的人(like me)一些靈感。「桃花工作營」中,有工業設計師曾熙凱帶領學生在市場舉辦「重返21」的走秀、肢體劇場創辦人姚尚德老師與同學們表演「市場跳,來賓請掌聲」的默劇、聲音藝術家Ken Ueno組在納骨塔的「聲·生」、工業設計師胡本立Ben Hughes組的縫隙展等。

大部分是背板,所以最有印象的是立體作品「裊絡」,單車達人蔡士豪祖的作品,根據菜市場一整天的變化拍攝一系列的照片,再結合翻書裝置,讓觀者隨著自己的步調感受市場一整天的氛圍、環境。照片是幻燈片(塑膠片),翻動時其實看不太清楚每一張照片的內容,但是更符合在逛市場的實際情境。記得過年前去市場人來人往,擠得水泄不通,每個人都在快速移動,沒有停下的一刻,人與人的接觸,汗味、雞鴨魚肉青菜味都很鮮明,整體卻覺得魔幻,這個裝置勾動了我在市場的記憶。

「山海工作營」在廢棄的太平國小建立實驗基地,先是駐地和深度訪談,與居民一起工作、創作,後來試著引入產業創新模式——郵輪經濟、市集經濟和社區經濟。在2019年還加入了「長照2.0」,擴大市集規模。

接著就和攝影師到新富町文化市場四週街拍了,進行真正的城市探索XD (腳踏車是新進駐的TOKYOBIKE,車型好美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