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臺灣社區實踐協會」鄰近雙和市場,周遭的居民,可能說不出協會的全名,但聽到「晚上有很多小朋友的地方」,都能指出正確方位。

2007 年輔大社工系的學生於雙和市場、青年公園一帶課輔,2010 年正式成立協會,光去年就陪伴了85 個孩子,服務的家庭有9 成以上是經濟弱勢、6 成左右是單親家庭,協會定調「在都市邊陲的社區,拉住即將掉出社會安全網的人們。」

在社區服務長達10 年,當中最資深的社工沈後山遙想當年:「我那時候根本不知道萬華長怎樣。」學妹育欣附和:「我在實習的時候,被小朋友帶到青年公園,沒有手機,不知道要怎麼回來。」

他們在的區域位於南萬華,青年公園、果菜批發市場佔地最大,附近的雙和市場分早市與晚市,黃昏市場從下午三、四點開始,近萬大路口多為滷味、炸物等熟食區,中段多為蔬果魚肉,相較其他市場,這裡多有租賃的臨時攤位。其他市場賣剩的菜會流動到此,爭取最後一次機會,懂門道的人,會在晚上七、八點要收攤時,搶到最便宜的菜。

鑽進31 巷巷內,可以看見價格更低廉的小吃攤販,周遭的巷弄常見低矮平房及違章建築,這裡是臺北都會區的邊陲,底層勞動者拼搏的生活現場。

從陌生到熟悉,現在他們是一起在社區生活的人,晚上待在據點的學生來來去去,平均二十幾個人參與,社工除了自己發想活動,讓學生輪流提議活動,或者整理市集販售的二手物品,利用機會傳遞民主機制、商業經營的概念。過程中,社工更看到單親媽媽的需求:「出外工作,難以照顧小孩,但為了生活所需,他們又一定要就業,社工就幫忙找資源、彈性高的工作機會。」

哪裡有這種工作機會?沒有,那就自己創造吧!在據點共煮共食時,發現越南媽媽小星星的好手藝,大家先在培根市集試水溫(強調萬華草根培力的市集,每年舉辦兩次),增加小星星的信心,一起開設「越窩越好」小吃店。社工除了寫計畫書申請經費,還要研究食材成本、擺盤美學,跨界跨很大,「我們還會去市場發傳單喔。」

現在越窩越好成為新移民的祕密據點,在這裡,市場附近的越南移工不只能吃到家鄉味,也能認識朋友、交流訊息。協會也盡可能外展,尋找其他隱身於在安全網邊緣的人,一個月兩次下午,固定在雙和市場某棟違章建築茶敘,在市場長大的青少年開始幫忙家裡包水餃,市場底層工作者的大哥繼續吆喝,不管是誰,今天也是拚盡全力求生存,如果有一天生活逼得喘不過氣,他們知道晚上有很多小朋友的那個地方,會是有機會接住他們的人。

撰文:萬華附近走走、攝影:周穎宗

*本文原刊登於《輕輕發笑誌》第二期,為「藝居—家的進行式」公共藝術計畫內容

臺灣社區實踐協會
服務南萬華,並扎根在萬華區新安里的社福團體,在社區據點中提供兒少課後陪伴,以及家庭生活支持。目前積極串連社區網絡以及組織在地居民,發展在地的社區合作經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