鄰近直興市場、同是傳統市場的東三水街市場轉型為「親子主題觀光市場」,可說是文青最愛的菜市場,兩列整齊的方形店招,上面搭配卡通插圖,石福菜舖、馨都如您意花苑等13 個店家,更與水越設計團隊合作,運用IKEA燈具、陳櫃,改造成簡約大方的店面,這不是一次性的改造,更是長期凝聚共識的行動。

燈光下,每個老闆認真、真誠的眼神,還有耳旁的幾滴汗珠,市場改造三年了,即使觀光客逐漸增多,對整體營運的幫助有限,攤商不以營利為主要考量,不論是街區導覽、新富町文化市場駐點藝術家合作,甚至是外地消費者單純好奇,老闆們不怕看也不怕問,抽空分享食材知識、市場歷史,以及自己對食材、製程的堅持。

市場裡的社區力

這種在地認同,鄰居最有感,「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」和「大可居青年旅館」合作,不定期舉辦「大可居夢想共食」活動,夢想城鄉希望找到弱勢經濟者在社區的新角色,大可居則希望加強旅客深度體驗,讓消費留在在地,活動由協會的樂樂姐帶大家逛市場、購買食材,由曾任自助餐廚師的蘇大哥協助備料,一起在大可居地下室烹煮料理,分享不同世代對市場的記憶及觀察。

新世代消費者逐漸對傳統市場感到好奇,卻不清楚如何開始、進市場後要看什麼,夢想城鄉先訪談多餃舍、大豐魚丸、東105 攤、國民雞鴨攤等店,他們的上一代就已經在市場工作,經歷萬華的時代轉變:「像林金子雜貨店就是老闆娘的婆婆開的(那時候是日據時期),以前的三水市場總共有五十幾家雜貨店(包含西三水),雜貨店都會去迪化街進貨。那時候的三水市場非常大,因為迪化街不會賣東西給總鋪師,所以總鋪師、進香團都會過來三水市場買東西。後來臺北人變多,才出現環南市場、第一果菜市場。」

交叉比對文獻、其他在地朋友的說法,夢想城鄉從市場的故事連結在地記憶,協會裡的樂樂姐是社區導覽員,她最熟的其實是直興市場,但是卻能記得上一代雜貨店的榮景,所以導覽時能自然地講出這段歷史。

有時脫稿演出,只因為參與者詢問,一起跟林金子的老闆娘交流彼此的手路菜,這種話家常的特質有別於文史專門的導覽員,呈現女性獨有的社交技能,也讓參與者更實際感受傳統市場的「人情味。」

共煮共食有點像大鍋煮,文青、店老闆、經濟弱勢者、社區工作者在此交會,每塊料都在其中,但是每次的料狀況不太一樣,會迸發什麼樣的味兒也不一定。今年春酒,多餃舍老闆幫夢想城鄉煮五彩水餃、大豐魚丸老闆送上大家最愛的炸牛蒡,林金子姐妹花從頭參與到最後,還一起畫畫,市場人願意抽空參與攪和,可以確定的是,大鍋煮的味兒,絕對品質保證。

撰文:萬華附近走走、攝影:周穎宗
*本文原刊登於《輕輕發笑誌》第二期,為「藝居—家的進行式」公共藝術計畫內容

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
關注萬華社區發展與無家者議題的非營利組織。2014 年正式發起,深耕萬華地區,期望能透過藝術文化的方式進行社區營造,讓經濟弱勢者、青年志工和在地產業相互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