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從小就住附近,十幾年來一直有聽說環南(零售批發)市場要改建,直到去年(2019)才發現市場真的要搬了,跟孩子說,他卻連環南市場在哪裡都不知道。」「艋舺娑婆之眼」的駱家姊弟,父親和叔叔合夥經營臺灣豬內臟批發事業,老家住在環河南路,轉個彎就到環南市場,他們樂見於改建市場解決環境髒亂的問題,卻在寫下新的歷史之前,感受到整理過去的迫切性。

舊環南批發市場建築於1978 年興建,雖然只有短短四十多年歷史,甲、乙、丙、丁四棟兩層樓,共1323 攤,加上周遭延伸的小型加工廠,成為東亞最大批發市場,近午夜,載著豬牛雞隻的貨車開始在附近穿梭,大腸、鹹蛤仔、韓式泡菜等加工攤商,開始勞力密集的團隊合作,大臺北地區約30{7e98cc44f9d55311ab13af4a1d317f9fd19644fcc12691fa70e158d98f057ebd}的食物由這裡供應,一般民眾對這些市場勞動者的生命及原物料流程近乎一無所知。

駱家姊弟去年參與「臺北眾力方程式」,將資料整理成小誌《環南市場的軟軸》,內含市場年表、八大奇景及兩篇採訪故事(豬肝ㄟ、蒜頭菊),「當時的環南市場,豬內臟業者固定每天下午16:00,到萬華火車站定點等16:30 的火車,清點貨櫃上的豬內臟、種類及數量。」時間是採訪過程中最困難的因素,駱家姊妹各自擁有正職,配合市場人的作息安排採訪,再用業餘的時間整理資料,過程中有些故事,只能留待後續整理。

新舊攤商,重新適應中

1999 年開始有攤商提議改建,2016 年11 月正式動工,2020 年2 月攤商正式搬至環南市場中繼市場。駱家人先帶我在環南市場外圍走一圈,一些空間出租給市場攤販作為倉庫,「改建市場的攤位變小,所以攤位會出來租。以前我爸的工廠也在外圍,這些加工廠的小型機械還能客製化,根本就是Maker,我覺得這個『加工廊帶』也是環南市場最大的特色。」

走進新的環南市場,八大區域劃分整齊有致,一些新一代的經營者加入巧思,有機蔬果店、手搖茶推出方圓五百公尺外送,樂豬攤商在裡面掛上「嘴邊肉專門」的招牌,還掛上小豬娃娃裝飾,轉角的生鮮玻璃櫃獨樹一格,販售檸檬原汁,辛香料攤、麵攤、雜貨店,都有下一代準備接手,熟食區也有新的攤販進駐。其實大家還在適應中,攤位的空間變小,格局也有調整,導致攤商行動流程不順暢,二樓原以停車場規劃為主,地面材質容易使人滑倒,只有電動機車能進入市場,攤販盡量幫忙客戶送貨到停車場。

有的攤商抗議,有的攤商習於改變,八十幾歲的阿伯,賣豆類製品,說:「我搬過五次家,從中繼市場搬回去的話就六次了。最早在西寧市場,後來到這裡,再到六號水門啊,再到環南市場。」旁邊坐著他的老朋友,剛從果菜市場收工,聚在一起小酌,「我們從小就認識囉!」

幸好還有這些市場人,只要人在,情就在。

撰文:萬華附近走走、攝影:周穎宗

艋舺娑婆之眼
駱家姐弟於2013 年成立的線上社團團體,早期以行動實際走訪十多名街友,2019 年於眾力方程式計畫期間,收集市場採訪在地攤商的生意經與二代的記憶地圖,整理成小誌《環南市場的軟軸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