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、攝影:萬華附近走走

每天接送女兒,
在艋舺大道來來回回一公里,
走著走著有很多樂趣。

最近在思考萬華日常一些元素,
因為喜歡老宅,
就往TR磚、木門、花窗方向想,
想阿想的,
一抬頭,什麼花窗啊,這條路上都是 鐵 捲 門 阿。

超級低調的存在,乍看一片片灰藍藍的,
很難辨認出是哪家哪戶,
其實表情各異其趣呢,
色澤帶著歲月的層次,
門面貼著時代的印記,
於是我腦中浮現了靈感。

在短短1.2公里,就有36扇鐵捲門,
平均33.33公尺一扇。

這麼稀鬆平常的建築元素到底哪來的?

跟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有關,
鐵捲門方便保護貨物、隔絕工廠噪音,
開始普及,
後來隨著全球經濟貿易傳到日本,再來到台灣。

台灣的鐵捲門,
大部分都是灰藍色調,尤其很常是鮮豔的卡車藍,
後來才慢慢褪色,
據說是常見防水漆的顏色,
跟歐洲、日本不同,
這種灰藍成為台灣街道特有的表情。

早上10點走在路上,
有些成衣批發店已經拉開鐵門做生意了,
這36扇鐵捲門卻關緊緊,
有幾間也是成衣批發店,
有幾扇則是車庫,
有一間是以前的印刷工廠,
再其他我也不確定,
但是我想,他們也曾經敞開大門,
商往迎來,共同見證艋舺大道火車橋地下化的歷史吧。

對了,
自動門最早還可追溯到西元一世紀的希臘劇場,
拉開序幕的那個幕,
人類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,
都在鐵捲門上了(咦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