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劉盈孜 攝影:陳柏安 模特兒:《如此人生》作者林立青

大理街160巷和艋舺大道的Y 字路,往左曾為糖廠、蔗園,往右曾為鐵道橋,見證艋舺下崁地區的都市變遷。

沿著中華路向南直行,緊接艋舺大道,這是以前台北車站到萬華車站的火車橋路線,鐵路地下化、鐵路橋拆除後,這裡從小巷轉為大道,一路見證台北市的都市變遷。

大理街 160 巷和艋舺大道的 Y 字路,往左為糖廍文化園區,清代楊埤在此設置糖廍,種植甘蔗,日治時期稱為綠町,鐵路橋地下化後,和平里進行街區改造,綠町的牆面,出現甘蔗的元素;往右為鐵路橋,在不遠處的一面牆,由在地人鋪上彩色磁磚,貼上當地的老照片,沿路擺設露天座椅,傍晚等待垃圾車時,街坊鄰居和資源回收的阿嬤閒話家常。

傍晚的巷弄,從一樓的住戶家中,傳來七點新聞、八點台語劇的聲音,從窗戶可窺見他們的擺設。網友曬幸福,居民曬生活,生活有什麼好看的呢?大概沒有,但是能好好感受,感受家家戶戶飄來晚餐的香氣,中原市場熱鬧起來, 甚少有人特地從外地而來,老闆和客人可能是隔三條街的鄰居,綠豆湯、排骨大王米糕、中原海鮮麵、中原鹽酥雞、中原清粥小菜等,更是三十幾年的老鄰居,一轉眼,三、五歲的攤販小孩已經小學畢業。

市場、平宅改建,我們的城市將往哪裡走?

一轉眼,艋舺大道底端、西藏路上的舊環南市場改建,中繼市場於 2019 年年底完工,三、四十年的甲、乙、丙、丁棟建築成為歷史,硬體設施翻新,傳統市場文化面臨挑戰,於是環南市場近日出現公共藝術團隊,收集居民和攤販的市場記憶,希望挖掘環南市場的獨特之處。

這裡和其他改建市場一樣明亮,吹著舒適的冷氣,對於熟客而言,卻少了一份親暱,市場人還在適應進出貨的路線、攤位的規模和擺設,環南市場的八大分區過分清楚明瞭,二樓飲食區更像百貨商場美食街,不變的是凌晨時分,環南市場為批發市場,夜間的吆喝和貨車喇叭聲,仍自成一套體系。

相隔環南市場 200 公尺的福民平宅,同樣順著都市更新的浪潮前進。平宅興建於 1978 年,原有住戶共計 340 戶,2019年逐步拆除,未來平宅原址將興建福民社會住宅,預計提供「開放式廣場」、「多功能會議室」及「都市農園」等公共服務空間,一棟棟社會住宅興建,原有的記憶不知會被安放在何處。

似乎就像艋舺大道,小巷變大道,台北市的傳統市場、公共住宅朝著同一個明亮的遠景,但是都市邊陲的角落,原有住戶的生活習慣,那些可能歸類為地方特色的景象,可能淪為鄉愁。

11 號精品咖啡:市場旁的理想與現實

一轉眼,在變與不變的萬華老城區,11 號精品咖啡成立第五年了,咖啡師楊朝安原本在萬大路開設丹堤咖啡,六年前接觸到精品咖啡,著迷於其中多層次的風味,決定中年轉型創業,追求零瑕疵的挑豆,「想呈現乾淨的味道。」

裝潢採取歐式風格,常客甚少為附近住戶,多為遠道而來的客人,他們總訝異於住宅區內有這樣講究的精品咖啡,以及店內鎮店之寶 STEAMPUNK(蒸氣龐克)咖啡機。全台灣只有個位數的STEAMPUNK,結合「手沖式」、「虹吸式」、「法式濾壓」等三種咖啡煮法,楊朝安考量到店裡只有自己和阿姨兩個人負責,希望透過 STEAMPUNK 穩定參數,自己烘豆時,阿姨也能沖煮更穩定的咖啡風味。座位寬敞,另提供花草茶、手工蛋糕、薄片披薩等輕食,希望讓附近的居民也能走進來,然後點杯精品咖啡,也許開啟不一樣的五感體驗。

穩定及平衡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,即使同是耶加雪菲,有些莊園偏花香,有些偏果香,今年受限於新冠肺炎,咖啡豆商的豆種選擇減少,楊大哥隨之調整烘豆的火候及下豆時間,再重新調整拿鐵等義式特調的比例,「風味」其實非常主觀,甚至可能隨時節及心境而變化:「咖啡沒有對錯。我在家幫太太沖煮咖啡時,有一次水溫比較低,但是她反而比較喜歡這種溫潤的味道。」

進豆、挑豆、烘豆、沖煮,咖啡師從咖啡豆本身,感受到日常的變與不變,楊大哥說,萬華老城區也是這樣,即使舊的福民平宅拆遷,新的環南市場興建,五年來,萬華整體的感覺仍然熱情,「我住士林,真的感覺萬華有種人情味。」往店裡的路上,他遇見香舖老闆,彼此點頭打個招呼,倒垃圾時,偶然聽到某個路人的故事,發現這裡臥虎藏龍……

台北市的盡頭,像都會區其他地方,拆遷工程中的工人來往、改建的市場人忙著適應,機車騎士因萬大線興建工程而繞道,萬華老城咖啡香的職人,和住在這裡的人,則踩著慢一點的步調,大家在理想和現實的角力中,盡力維持生活的平衡,如此人生。

11號精品咖啡
0925-831-100
台北市萬華區興義街11號
周一到周日 10:00-1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