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韓經淳 攝影:陳柏安 模特兒:吉良伯(家香味)

那是個三月午後,雷聲驟響,風雲變色間仿佛把人拖進另個時空,倏地轉進東園街,發現眼前街道位居台北市,兩旁樓房竟多半只有四、五層樓高,使得灰濛濛的天際更加一覽無遺,街上五、六十年歷史的老店招牌,此時彩度顯得分外鮮明。

若干年前,台灣吹起「字體旅行」風,似乎也很適合在此區踐行,曾在作家兼設計人 Hally 的文章讀到台灣招牌字體依序有手寫創作、印刷字帖、電腦字型的階段性。東園街其實是條始於日治時期的百年老街,戰後加蚋仔(南萬華)城市化由此延伸,中南部移民湧入,同期大量民生需求,各地從攤販菜單、路牌等,透過手寫或是工具複製,衍生不同字型。直至現代,東園街吹起返鄉創業風,也不難發現別具設計感的食肆,不同時代的特色共同書寫著這個街區。

寶興街同為加蚋仔的範圍,拔地而起的大廟映入眼簾,原來是清朝最早開墾望族楊氏的「家廟」,剛剛的整排房子據說皆屬楊家,臨近堀仔頭公園的水圳,當初也是他們家的活井泉源。如今觀賞溪水潺潺還能遙想此地水道縱橫的光景。「加蚋仔」源自早期居於此地的平埔族,意即「沼澤地」。新店溪沖積的土壤肥沃,遂出現適合此風土的「三寶」作物―茉莉、竹筍、豆芽菜。我在對面楊家古厝三合院前,亦發現竹子蹤跡。

Lee café:老街上的人,成為咖啡館的景

看過種種地方光「景」,寶興街上,還有間人稱「里長辦公室」的 Lee café 手作烘焙咖啡豆,反映著有趣的在地「人」。校長兼撞鐘的返鄉青年 Pei,店內夥伴是角蛙、刺蝟和貴賓,一片木板搭配三兩位置,巧妙隔成單杯座位區與工作空間,燈光打在木板上,倚著向內望,有作客人家的親切感,也好似凝視著搬演生活劇場的長鏡頭。

平日時,Pei 專心烘豆,偶爾才開放座位,「年輕客人偏少,反而是附近的婆婆媽媽,甚至七十幾歲愛砍價的阿公比較常來。」南萬華住宅區多為銀髮人口,極少品嚐單品咖啡,加上 Lee café 的裝潢風格低調,「一開始他們只在門口看,想說這店怎麼『黑嘛嘛』?可能我比較隨性吧,她們說沒看到平常喝的咖啡,我就請他們試試看單品,一沖就一大杯,喝不完打包。」

過去十多年的業務經驗,Pei 養成何事惹塵埃的傾聽本領,長輩們喝咖啡、聊是非,也詢問各種疑難雜症;Pei則看對象,分享單品咖啡的優點,「婆婆媽媽擔心下午三點喝咖啡,會心悸睡不著,其實好的豆子不會有這個問題,他們後來發現真的是這樣,就願意繼續來,還意外培養出會手沖的時尚長輩。有些抽煙的客人,味覺被破壞,愛喝曼特寧濃苦味,循序漸進後,現在也開始喝淺焙了,而且能分辨出與連鎖咖啡店、超商的差別!」

如此交流,難怪大家笑說這裡像「里長辦公室」,除了市場生意人的「尬聊」本色,長輩的孤獨感或許也能在這兒得到一些陪伴吧。

「去年萬華老城咖啡香之後,也開始有些遠道而來住比較遠的客人。像有內湖的客人固定會到龍山寺附近看中醫,看完就帶著大包包走十幾分鐘過來,買一個月份的咖啡和耳掛。」Pei 並沒有因此而賺大錢,他想做的一直是烘豆,然後有人懂,這就夠了。有次他在店裡烘豆,一位媽媽敲門進來,劈頭就道謝,原來是覺得他讓這條街有了不同的氛圍和香氣,那次互動一直支撐著 Pei,堅信不僅能做喜歡的事,也讓喜歡的事有價值。

Pei 形容寶興街的氣味,混著香菸、檳榔和熱炒味,「我家後面是醃魷魚的,這邊的老人家還很愛吃煎魚。」現在多了萬華老城的咖啡香,香遠溢清,多元熱鬧了起來。

LEE café 手作烘焙咖啡豆
0925-831-100
台北市萬華區寶興街116號
周一到周六 11:00-21:00
周日 11:00-18:00

加納仔建築紋理

加蚋仔(南萬華)主要是住宅區,每平方公里超過兩萬人,為全市之冠。飯後自復興口散步往西園路二段,眨眼入住宅國般,被整片水泥森林包圍,不同時期建築的風格與建材元素,各種幾何線條、瓷磚窗花紋路,揉捻在一起,像塊拼貼大花布。

加蚋仔(南萬華)都更相對緩慢,仍會感覺此地像是停留在某個年代,甚有「活的庶民史博物館」之稱,像是反映過去時代生活習慣的嫁妝、西服店。許多老派、手工、破敗,需要由時間積累的「美」的東西,都還好好的待在這裡。在這街區遊走,適合放慢與放任腳步,許多如黑洞,如結界吸人的路口,讓自己安心穿梭大街小巷和清代保甲路,品嚐美感美食,靜謐神秘,古蹟綠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