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歐陽如修 攝影:陳柏安 模特兒:Jade(九日咖啡)
凌晨不到兩點,夜幕低垂,整個台北市還在沉睡。唯有萬大路上華中橋下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,像是與外界時序置換的異世界。無數的貨車、堆高機,交錯流動地來回上下貨,拍賣場上一箱一箱由台灣各地送來的的蔬果,已經堆高成塔。陸續地,買貨的承銷人紛紛進場,往今天的目標前去,競爭的張力隨著圍聚的人數逐漸升高。三點二十分到,頭戴藍帽的拍賣員站上拍賣台,宏亮的一聲吆喝,擾動的緊張感瞬間全場沸騰。
拍賣的競技場正式開始。
第一果菜批發市場 :型塑南萬華生活的市場人生
老一輩口中的「中央市場」,俗稱「一市仔」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。1974 年成立以來,從當年的每日預估量 600 公噸,成長到如今每日 1600 公噸;每日的拍賣成交價,就是全台蔬果價格的指標。不只牽動市場,也與民生息息相關。大台北及基隆地區七成民眾的日常三餐,幾乎都是從「一市仔」開始往外張羅。
當七點的拍賣聲勢逐漸結束,便是民眾們進市場採買的時候了。除了市場內的零售攤商,以果菜市場及甫遷到華中橋堤外的中央魚市為中心,往外則是各家小攤商及各種農產加工廠,魚丸、豆漿豆皮、銀芽、分切蔬菜等等,食之所欲,應有盡有。不但價格更為平食,甚至可以在這裡看到平常沒能見到的各式食材。
記得,趁老闆較為清閒的時候聊聊市場經。到台北的蔬果重地採購,得抓緊機會長知識。
果菜市場不只掌握了台北市的餐桌,更是許多南萬華人的生活跟生計。在這裡長大的朋友說,小時跟著經營水果攤的父母進出果菜市場,市場中的節奏,在記憶中,是有如風馳電掣的人車流動。講究時間跟人情的環境,讓市場人沒有多餘的溫良恭儉讓,以情肉搏,被市場餵養大的孩子,都有一付直爽熱情的性子。
「而且市場養起來的習慣改不了,你看南萬華這裡,家家戶戶八點就想睡覺了。」的確,想在南萬華夜夜笙歌,也只能去果菜市場裡吆喝了。
走出果菜市場的堤外停車場,就是眺望新店溪的馬場町河濱公園和青年公園。日治時期的馬場町,是軍事訓練區以及機場用地。相對於北邊的松山機場,這一區則又被稱為「台北南機場」。日治時期結束後,機場功能也隨著消失,卻依然將南機場的名字留給了這裡,並成為了現在的南機場國宅,與青年公園。
靑年公園:老牌的城市綠洲
從水源路的入口走進青年公園,今天的大花鐘也準時地報時著。
1975 年建成,跟果菜市場比鄰而居的青年公園,四十多年來,一起在新店溪環繞的台北城西南境,日夜照顧了這城市的生計與生活。
雖說以「青年」為名,位居國宅區的青年公園一帶,已是全台北老齡化最密集的區域。但也因為如此,從透早三四點就有早起的老人家開始晨運,一直到傍晚下課時間由年輕人接手打球運動,周末更是想要接觸自然的民眾、親子們放風遊戲的友善去處。讓青年公園雖然佔地僅排名北市第四,但單位使用率卻一直高居北市首位。有了含括不同世代及族群的使用經驗,讓青年公園歷年的整建計畫,有了最貼近需求的民眾經驗作為依據,成為如今生活機能完整的城市綠洲。
有關台北的童年印象,對於許多六七年級生來說,都是與青年公園一起成長的。與花鐘的合照、有關蔣公雕像的鬼故事(有一說蔣公的馬晚上累了會換腳)、在九曲橋上奔跑、在炎熱夏季「噗通」一聲躍下的游泳池,這些還依舊駐守著青年公園的風景與去處,現又有了更多友善親子的設施。
成立沒幾年的萬華親子館和萬華故事館,提供了孩子們安全遊戲及學習的空間,以及萬華人文歷史的展示。在室內待不住了,那就去戶外野放吧!衝向諾大的綠地,野餐、丟球,放風箏,到了另一端,還有從小就陪伴爸爸媽媽的太空堡戶外遊戲區。
除了四季變化的樹木花草,青年公園內也維護了可欣賞水生及溼地景觀的生態池。結合了周圍的河岸生態,各種鳥類昆蟲在這裡找到了棲身之所,嘰喳跳躍的麻雀、在水塘旁度估的夜鷺、花開時紛飛的蝴蝶,為城市的人們,保留了蟲鳴鳥叫的背景音。
爺爺奶奶在健身步道上走動,各個角落一群又一群運動跳舞的叔叔阿姨。一直都是青年公園最美好的日常景象。在這樣一個城市公園中,忙碌可以稍作喘息,人情味在這裡可以悠閒的凝聚互動。晨運完,阿姨們互道再見。但說不定等等,市場中又可以相遇囉。